要想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,成就未来的梦想,自主性是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人格特征。自主指的是一种“存在与行动都独立于他人的状态”。那么,如何做到真正的自主呢?研究表明自主性与更好的精神状态、工作与学业表现呈正相关,但如何更好地实现自主,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课题。
1 自主是有限度的,存在一个最佳水平
自主存在一个“最佳水平”,比这个值更高或更低的自主性都未必是好的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能感受到,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追求与父母的分离,追求完全的自我决定和独立自主,反而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。
2 独立并不意味着要和父母决裂
对于青春期的年轻人而言,好像一旦谈到自主,就意味着和父母的决裂。其实不然,独立的过程中,可能会遇到和父母的冲突、不快或者阵痛,但并不意味着要和父母决裂。相反,有研究显示,大量青少年在独立的过程中,并不会经过与父母的分离,而是在父母的陪伴和帮助下进行的,父母会鼓励他们发展出自我意识,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,为自己做出重大的决定。
在独立的过程中,有一部分人会进入“伪独立”(pseudo-autonomous)状态,即他们为了争取独立,对父母报以完全的冷漠或轻蔑态度,总是认为父母在过分地控制自己,并有意地制造与父母的冲突或冷战。这就可能带来“过度自主”,产生对个人精神心理状态、关系模式、社会生活功能的负面作用。
3 自主并非为所欲为,也不是绝对的自由,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责任
自主意味着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决定,当然,结果也要自己负责。因此,一个自主的人,需要把握“自主”与“联结”的关系,依恋与独立的平衡,并随着个人的发展而调节二者的比例。自主既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他人负责。
如何独立自主,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。成年后,我们可能会建立新的家庭,要处理新家庭中的独立与依恋;当年老、或者经历丧失的时候,我们也会再次面临独立的挑战。目前的我们,脱离原生家庭,开启自己的人生,只是这个人生议题的第一步。